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

2015.1.24【社區建築-未竟的志業:陳志梧老師紀念論壇】(淡江建築50週年系列活動)~~「陳志梧,做為都市行動方案的建築史學實踐」或是Total Recall

  

(一個不甚精準的座談講稿,關鍵字 #建築史學 是應主辦單位議程安排所要求的,對於能否用這個概念來定位陳志梧的學思與實踐,我個人覺得有些牽強。但至少稍稍闡明了陳志梧對於 #專業實踐 的一部分理念)

陳志梧,做為都市行動方案的建築史學實踐

謝明達

建築史學,姑且簡略稱為「面對建築史研究的方法」。在被台大城鄉所引介M. Tafuri的「沒有批評、只有歷史」等文後,鬆動了台灣建築史研究的式樣論述傳統,成為建築史寫作的一種新型態。陳志梧,身為台大城鄉所早期畢業的博士,並於逢甲、淡江等校教授建築史,接受了城鄉所引介的研究史觀,透過自身興趣的「民居與原鄉」、「生態與地景」、「歷史與聚落保存」等視角,以異於體制建築的邊緣性戰鬥角度切入,試圖在台灣本地探索一塊另類的執業與論述園地。

實踐策略
這其中最核心的策略,是將「教學-學術-草根的空間實踐」三者連成一氣,運作成為具有行動力的「陳志梧建築塾」。這個「塾」的構成,並不是一個具體完整整的學校體制,而是透過「陳志梧及其同道」,主要是同在淡江任教的曾旭正、黃瑞茂等為一部分,加上一個名為社區行動團隊為另一部,以淡水區域為點,亦即我們所熟知的「淡水社區工作室」(CAT: Community Action Team, Tamsui),形成一組具有論述力、實踐力、以及草根滲透力的空間規劃團隊。
「行動」是這個組織的核心價值,為的是要對抗「牆上掛掛」卻時常無法落實或反映真實的台灣各級城鄉發展計畫。從下而上的竄出,以市鎮規模的空間出發,在90年代初步取得一個由淡水鎮公所以「淡水河岸遊憩規劃」為主軸的市鎮計畫。操作策略上,搭配各個局部空間營造點的經營與設計,讓「規劃-空間-社區」鑲嵌成一組互為犄角、向前滾動的行動方案,在實質環境上改造修補淡水小鎮地景,重新將社區放為公共空間改造的意見位置。簡言之,就是後威權國家的草根賦權計畫。透過社區的重新形塑空間與記憶,超克國家的對於中心/邊緣的空間配置與既定詮釋,讓訴說與書寫空間的力量,回到真實生活的草根主體,也同時成為抵禦跨國資本邏輯的土地政治實踐。而這裡面的難處,一方面在於喚回草根已然忘懷的愛鄉意識與權利;另一方面,必須對抗國家方案透過技術官僚統治在各個層面的反動。

何謂建築專業、何謂建築
回到建築史學,陳志梧的「另類實踐」與「建築史論述」之間的關聯,該如何理解? 從最狹義的實踐─建築史教學來看,陳志梧的近代建築史課程,指定了K. Frampton的《一個批判的現代建築史》(原山版為主)做為主要教材,同時選用B. Risebero 的《圖解現代建築與設計》為補充。顯示了,在陳志梧欲在教學現場,想要提供的是一種對於建築生產關係的揭露,以及對於現代主義建築的地域性反思,也就是隱約地在問:「此時此刻、何謂建築專業」這個核心本質問題。而這種揭露,與前述「行動式」實踐,共譜而成另類的專業,成為抵抗向主流靠攏的一種反省力量,來面對支配性霸權。而把戰線擴及關懷都市原住民、芝山社區的環保意識社區、中央黨部保存運動、首都核心區工作營與國際競圖、新港社區營造等,則是一種基於「建築中心懷疑論」所採取的都市游擊,也就是在試圖回答「甚麼是建築」。

建築做為改革的集結(Re-s)
陳志梧(及同道)的解答可能就是,當社區營造(或在當時的語境叫做:社區建築、社會建築、或者「美化地方空間」等措詞)、古蹟保存、都市設計、地景設計、無殼蝸牛運動等面貌成為一種「建築」的成果。而建築專業恐怕得擴及(或者是奪回),成為一個社區規劃師、社區經理人、乃至於變成一個站在技術官僚對立面的專業改革者或社運抗議者。也就是「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所揭櫫的,各種以Re-為字首的專業實踐的大集結。《Total Recall》,這部陳志梧最喜歡提及好萊塢電影「魔鬼總動員」,陳志梧挪用視之為「社會集體記憶的再現」,於是在空間與社會的顛覆、鬆動、營造、修補、抗議,以至於形成一種批判性實踐的典範轉移,促使自身成為自己的前衛派與烏托邦,自力捻出那團走出迷宮的線團,同時提醒同道與後進「我們都在歷史的時勢上」,勉勵吾輩在實踐與論述上各就各位,建築史學的發問與論述於是轉化為「另類專業追尋」的導航器,接合「未完成的方案」於多元茁壯的當下,扭轉國家力量為草根服務。

未竟的志業

在公民力量興起的當前,社區主體一方面在賦權、協力的概念下生氣蓬勃,一方面卻又面臨綿密「國家─新自由主義經濟連帶」的打擊。未竟的志業,「社區建築」這個已然被打開的治理範疇,已經成為革命與反動之間的「突出部戰役」,我們固然向前推進了防線,卻也身陷敵陣而後勤難續。具體的來說,社會貧富差距的惡化、世代正義的未轉型、土地與居住正義的遍地烽火,使得師勞兵疲,情勢未必比陳志梧時代更好。然而,仍該相信「我們都在歷史的時勢上」,隨時準備好,隨時面對可能而來的在對抗。那怕遍地烽火,也要一一綏靖。轉進的同時更要妥備新興戰力,也就是論述與出版、教育與實踐、學院與草根的,Total Recall

-----------
【社區建築-未竟的志業:陳志梧老師紀念論壇】
■時間:2015年1月24日(六) 0900-1700
■地點:淡江大學城區部5樓校友聯誼會館(台北市金華街199 巷5 號)
 淡江大學建築系,穿越七○年代那匯聚了鄉土運動鬥士的淡水校園,帶著李雙澤的歌聲踏入九○年代關注地方歷史與社區意識重建的淡水小鎮, 嘗試讓建築系的教學更貼近社會、更貼近市民。在這條以「社區建築」作為進步專業實踐的改革路徑上,曾經,陳志梧(1952-1997),這位專業教育的改革者,用那不願停竭的背影,邁著大步,快速地走在人前。
 將「社區建築」視為其建築志業的陳志梧老師,一邊捲起袖子在校園裡創設「淡水社區工作室」,親力親為地帶領師生,以社區參與的方法,具體實踐許多在地空間改造方案,一邊也不忘致力於從左冀的視野重新調整建築史教學方向,期待建築專業教育在開創社會實踐的路途上,能夠從具備反省動力的進步史觀中尋找改革養份。此外,陳老師身負空間改革者之責,參與了不少當代建築與社會改革等公共事務。在陳老師有限的專業實踐及教學生涯中,作育英才無數,豎立了獨特的身言作風,已成當今專業者及為師者之典範。
 值此淡江建築系五十週年之際,本系特別舉辦「陳志梧教授紀念論壇」,透過主題演講:「社區建築—未竟的志業」,以及「建築教育」、「史學教育」與「社會實踐」等座談議程,期待能重新省思建築專業教育及社會實踐的改革步伐,作為本系邁向下一個五十年的堅實起點。專業教育改革的路途未竟,期待各界參加,共同勉勵與前瞻。
■議程(暫定, 將視情形修改):
.0900-0930 【報到時間】
.0930-0940 【主席/來賓致辭】
.0940-1010 【Review_社區建築:未竟的志業】
主持人:劉欣蓉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報告人:張志源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020-1200 【建築教育論壇】
主持人:米復國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與談人:陳逸杰 (金門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孫啟榕 (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
鄭晃二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陳惠民 (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助理教授)
林麗珠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營建工程學系副教授)
.1200-1330【用餐時間】
.1330-1510【史學教育論壇】
主持人:郭文亮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與談人:夏鑄九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劉欣蓉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賴仕堯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張志源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謝明達 (淡江大學土木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林芳正 (台大城鄉基金會建築設計部主任)
.1520-1700 【社會實踐論壇】
主持人:彭揚凱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與談人:喻肇青 (中原大學景觀學系榮譽教授)
呂欽文 (呂欽文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黃瑞茂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系主任)
董俊仁 (新北市眷村文化協會理事兼代總幹事)
林雋怡 (都市里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主持人)
■主辦單位:淡江大學建築學系
■協辦單位: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

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富要過三代才懂吃穿,宅要過三代才知潮騷。

今天在接連看了朋友對於日本時代的教科書封面設計的美好之讚嘆。也看到有對於地圖配色的良窳之天差地別的感慨。所以,國民美學是不能等的,從年紀小、從小處、從公共場域就要做起。沒有國民美學的社會,如何能分辨甚麼是歷久彌新的雋永設計,甚麼又是燒錢冒煙的煙火小確幸。於是,慢慢地朝著對的長遠目標邁進,才不至於對於「設計之都」患得患失;也不至於有甚麼「在水泥地種花」的辛苦牢騷。

今日一言:「富要過三代才懂吃穿,宅要過三代才知潮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