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代謝派建築(Metabolism)在台灣(二) 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

菊竹清訓做為代謝派的主力戰將,其地位絕對是無庸置疑的,反倒是高他一輩的丹下健三,作品乍看之下沒有那麼"代謝",卻也有不少代謝派的代表作,由他研究室主導的東京灣計畫,當然是其中的代表作。但真正興建完成的,如山梨文化中心,相較丹下綿長的作品線,比例上算是少的。與菊竹清訓同年的台灣高而潘建築師,在中後期作品,也隱隱約約地透露出"代謝派"精神,像是台北市立美術館,高前輩說整個設計概念來自"堆疊的筷子"。

我對於這樣說法的解讀,有兩個思考方向:
其一,筷子總是一個具有傳統意象的常民物件,在大中國意識仍然瀰漫的80年代台灣,這種說法既不違背設計者原意,也不得罪當權者的文化意識,意涵也清晰可辨,相當巧妙。
其二,筷子若視為均質的幾何形體的複數形式,其實暗示了其組構方式可以無限延展,這種無限延展的概念,恐怕得自高建築師短暫任職於前川國男事務所的影響。具體的來說,應該是受到東京上野國立西洋美術館的影響。兩者在形式上乍看之下,並無直接關聯。然而,西洋美術館的主要建築師柯比意、前川國男等的設計概念,應該就是柯比意曾經發表的「無限美術館」具體實現。

回到北美館,型態如筷子般堆疊的管狀空間,交織出展室與公共空間的活潑關係,更在許多地方採取大面積玻璃方式設計,提供了未來增建的可能性。花博之故,簡學義建築師從原先的美術館空間,延伸出通往南向花博展區的管狀展區與出入口,成為台灣精品館。外觀上雖然是以類似表參道TOD's的樹狀鋼結構外包玻璃來呼應中山北路行道樹,與本館的混凝土構造上雖不同,在幾何上仍同屬管狀體。對此,高建築師對此增建方案亦表示贊同。從規模來看,增建的幅度未到分館的地步,比較像是新增的服務空間與新設出入口,同時亦未大幅更動本館的動線,從代謝的觀念來看,似是合乎「新陳代謝」這種可增殖變動的空間調整策略。但從無限延伸的美術館原始概念來看,新增的空間幅度有限,未來仍有大有可為。

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憂國憂民憂肚皮,樂山樂水樂出草

記九二一大地震14周年:
「憂國憂民憂肚皮,樂山樂水樂出草。」

14年前的921,凌晨未睡的我,在台北家中遇到緊接著劇烈搖晃的大停電,只剩市內電話可通。問候了同事兼好朋友C,已經忘記如何到天亮的。電力復原後,看著初期有限的媒體訊息,電視播著台北東星大樓的搜救。一直到11月,身在都會區的我,所知仍然有限。就在原本的專案已經邁向結案之際,新工作突然發落下來,要去災區(重建區)協助社區營造的推動。簡單的說,是讓災區外的社造團體,進入災區認養並協助當地的重建組織,我們擔任媒合資源的平台。光寶文教基金會與統一好鄰居基金會成為本案最主要的贊助者,讓社造團體去幫助社造團體,繼而讓社區能在緊急應變之餘,能一步步地邁向重建之路。各類型的社區在災後浮現出來,這是在承平時期會面臨的以及不會面臨的各種狀況,一股腦地如土石流般衝擊而來,「所有堅固的都煙消雲散了」。贊助者提供的小額的運作經費,並非硬體重建的善款,也非直接給付給專業者的規劃設計費,僅僅就是能讓社區能夠啟動原本社會網絡的「天使的一分」。為了這個專案,我們得從台北的辦公室開拔出發到各社區駐地,訪視他們的狀況,更多其實是我們對他們的學習,並且從中穿針引線,讓資源、支援能夠互通有無,讓第一線的工作者能首尾呼應。這是我的九二一。


PS: 此篇文不切題,已有網友反映。解釋一下,此篇題目出自今年921的清晨,雖然詠物並非為大震,但總是聯想到多年前的那個凌晨,所以將就合在一篇記述。


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守得煙散食肉香,守得雲開見月明!

守得煙散食肉香,守得雲開見月明!
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
唯願切歌搶咪時,月光長照CoCo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