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台灣營造業百年史》書介、評論與其他(2/?)

編輯體例

本書採取了眾人合作的編寫方式,由遠流出版社出版。從版權頁得知,總策劃為互助營造林清波總裁,總顧問為副總裁廖萬應先生,並邀請中研院陳國棟研究員擔任總審定。撰寫者雖名為「互助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實際上分為兩組作者,一組「寫作團隊」為于欣可、江瑞祥、林炳炎、林聖凱、張耕為、黃千桓、黃智偉、黃輝猛、曾瑞佳、葉如萍、葉昭甫、廖彥豪、劉倩華、蕭景文。另一組「互助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則有李安琳、周敬揮、洪妙晶、張順忠。此外還有曾淑正,應為遠流叢書主編。

在通史類的寫作上,多位作者合著相當常見,但本書雖名列多位作者,查遍全書卻不清楚每位作者的分工。我們僅能從林炳炎先生處得知他與黃智偉分別負責收集戰後到美援結束前與日治時期的資料,卻不清楚資料由誰撰寫成書。而所謂的資料收集是否附帶初稿,亦未能得知。此為本書第一敗筆,有失策劃此書者的治史原初。所謂文責各負,最基本的動作即是將撰寫人分別具名以示負責,此為出版之本、也是治史之本。

其次,本書書末雖然附有參考資料的來源,但於文中未加以標註,難以辨認圖、文出處,使「台灣營造業百年史」雖是百年來之「始」,卻也自斷了後續研究者可承接的機會,雖「始」如「終」,頗有以一家之言,將營造業蓋棺定論之態,實不足取。此為第二敗筆。

第三,本書採正18K、368頁、雪銅紙彩色印刷、平裝,在遠流出版社中列名「本土與世界」系列叢書,查此系列未有強烈的叢書特徵,也未有嚴格的編輯風格,所以本書的編輯格式應帶有相當的自由度。然而,本書可能囿於發行經費或其他原因,在影像編排上,有違歷史出版之慣例:鑒於此書所選圖說,皆為重要史料,更有許多圖片可能首次出版(或出版多年後的首次再版),應儘量放大圖說細節始能清楚辨讀,以利後續研究。然本書之圖片卻未有章法,清晰能辨之原圖縮小排版,而模糊不清之圖卻放大處理,編排上也忽大忽小,難收史料出版之效。此外,圖片皆為意象式的鋪排,並未「以圖佐文」、或「以文解圖」,閱讀起來雖較為輕鬆,但喪失了「圖像證史」的機會。另外,圖片所附解說,來源多處不詳或錯誤,也欠缺年代標示。僅於獨照人像能辨,合照的部分欠缺重要人物指認。而搭配的列表,在編排上疏鬆不一,也難有一致的可讀性。

全書編輯上,較為可讚之處,為增添人名、專有名詞的圖文框編輯,有助於閱讀時對於相關人事背景與專門知識的即時解惑。另外,書末編有索引,方便查找。

林總裁於自序所期:「希望藉由本書付梓,能夠拋磚引玉,激起研究台灣營造業歷史的風潮」一席,光是此三大敗筆,恐就讓後繼者步履蹣跚卻步。(待續)


2 則留言:

北投埔 提到...

林總裁對台灣大學 歷史系教授周婉窈老師《台灣歷史圖說》,推崇備至,以此為藍本,朝「漫畫書」前進。

由於編輯對1965以前不了解,甚至於是惡解,最後編輯結果讓我們兩人皆很生氣,我問黃兄,http://pylin.kaishao.idv.tw/wp-content/uploads/2009/01/sunmoon19.jpg

你會同意書用此寫真,其下之說明嗎?

黃兄當然不會誤用此寫真,這是1934竣工時日本官僚的現場檢查,而解說是1928年3月Stone & Webster Co.派遣建設部副部長Patten、土木技師Leeve及電氣技師Wood,來台對發電計畫作全盤技術檢討,4月20日提出報告。

你說啞口無言的黃兄如何說?他有何管道讓他說? 我邀請請他,我最少要把錯誤不是我們兩人說明。

由於書已經送朋友了,其他的錯誤就無法再談啦。

達書 提到...

我覺得周教授的書的確高明,但做為首發的台灣營造史,還是應該一步一腳印的來寫,等到有一定的著作量時,再來考慮普及版或漫畫版比較好。一開始就要弄漫畫也不是不可以,日本人的方式也可以參考,但重點還是訊息要弄對,否則就枉費了。總之,向阿伯與黃兄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