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台灣營造業百年史》書介、評論與其他(1/?)

此書緣起

2012.8.19與林炳炎前輩相約在青島東路的台大校友會館,為的是《台灣營造業百年史》一書甫出刊,林前輩欲送我一本。(大感謝!!!)

得知林前輩參與此書撰寫已有2年餘,未再見面也差不多時間,期間本人增胖不少,以致於今年在洪師的課堂上,竟讓前輩認不出我來,實在慚愧。
近日,《台灣營造業百年史》一書發表,總策畫林清波董事長在老爺飯店舉辦了新書發表,由於未對外公開,小弟無緣參與。會後,林前輩知道我對此書的興趣,慷慨要送我一本,而我最近購得杜繼東博士著《1950-1965美國對臺灣地區援助研究》,引用有林前輩之《保衛大台灣的美援》,正好在這次"面交"跟林前輩交換。

林前輩對史料的掌握與注重,是其寫作的重要特色,杜文稱之為"史料堆砌",實在是有失研究同道之風範。況且,杜還大量引用林前輩著作而未詳加注疏,已近乎違背學術倫理之態。林前輩得杜文後,逐一批駁,可詳http://pylin.kaishao.idv.tw/?p=4274。杜文恐非孤例,近年中國的對台的歷史研究,除兩蔣研究外,往往受限於來台查檔田野之不足,為書立著後,竟成虛擲洛陽之作。乍讀之下,四平八穩;深究之後,才知其實為囿於現成觀點之作。對於中國知台之社經狀況,或許有益;若視之為學術,則原地踏步甚或有後退之虞。尤其中國以其人力之沛,應有無限的研究動能,可在中文語境的人文社科研究中,與台灣互通有無,可惜杜文一類,浪費了這個機會。希望日後此一情形能夠有所改善。

回到《台灣營造業百年史》的出版。從近代歷史上來看,建築、土木原本就系出同源,在逐漸分工的歷程中,走上了不同的價值取向,雖是社會發展之必然,卻也將之越來越置於不可觸的兩端,長此以往,將扼殺專業對話與合作的空間,若不改善,雙方俱敗。今日若能在專業發展史上溯其源,則相互了解才有可能,並進一步為社會大眾所理解,才是專業之福。所以,對於此書策劃的互助營造林清波董事長與寫作團隊表示敬意。身處建築學院/專業,看到相鄰的土木、營造相繼關切的本土專業的身世,衷心覺得可賀。

本書在歷史斷限上,上溯荷、鄭、清,實已超過"百年"。在欽佩之餘,卻又不免擔心,在有限的篇幅上要如何容納如此浩瀚的段落。以本人之見,自日治時代起述足矣,加入荷鄭清,或許僅有"政治正確"四字可解。(待續)

2 則留言:

北投埔 提到...

有關「營造業」3字,一開始我與黃智偉兄是認為荷鄭清是無「業」字可言,因為之前3者,特別是鄭清時期,屬於前近代,沒有接受資本主義概念,不容易說它們有「營造業」。但出錢的是老大,中研院陳國棟研究員(哈佛大學博士)擔任總審定也沒有站在我們這邊。所以就變成400年史。

如果是我寫荷蘭時期的築城技術,我會推翻以前的熱蘭蔗城以糯米、糖漿、蚵殼灰三合土砌磚而成,而提出源自羅馬的火山灰技術。詳《紅毛土技術史在台灣》。不過,我還是沒有跨界。因為寫技術史那章的是台大城鄉所的集團。而有研究台灣技術史的,在台灣不多,我是其中之一。

此外,我與黃兄對「台灣」2字的定義很清楚,但最後成如此不清不楚,不是我們的問題。

達書 提到...

我還沒有仔細進入全書的閱讀,目前只真對我自己熟悉的部分跳著看,要寫全書的書介與評論還得多方下功夫。